关于我们

质量为本、客户为根、勇于拼搏、务实创新

< 返回新闻公共列表

短剧的火,能烧知乎的短故事吗?

发布时间:2023-12-09 15:03:57

声明: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雪豹财经社(ID:xuebaocaijingshe),作者:李楠,授权站长之家转载发布。

一夜之间,春江水暖。短剧制片人陈佳(化名)敏锐地意识到,知乎它可能成为下一个挖掘故事的富矿。

短剧的特点是情节简单,节奏快,反转多,酷点密集。知乎的短篇故事大多篇幅短,脑洞大,情节曲折,冲突激烈,追求不断刺激读者情绪的“沉浸式阅读体验”。甚至主题和内容都高度一致:悬疑故事、打脸渣男、重生复仇、末日生存、真假女儿..

许多从业者都感受到了强烈的信号。

陈佳经常听电影制片人说,知乎有很多故事可以改编。短剧导演李克(笔名)和他的同龄人正在考虑将知乎故事改编成付费短剧,因为“知乎的文章设置了很多钩子,让人们有付费的冲动”。

知乎没有成为“网文界抖音”,有可能成为“短剧界阅读”吗?

知乎在对雪豹金融俱乐部的书面回复中表示,短篇故事与短剧和微短剧的联系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趋势。网络文学与电影电视产业的联系已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。”短剧对短篇故事内容的需求也开始释放,知乎对两个市场的相互整合和相互驱动也非常乐观。”

今年以来,腾讯视频和快手推出了一些改编自知乎IP的短剧:《让一让,公主》《红袖暗卫》《公主万福》《嘘,看手机》...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,它们没有爆款,数量也没有优势。相比之下,2022年全年有近2800部短剧备案。

制作短剧“8天赚1亿”的造富神话在业内仍广为流传,但这个大饼还没有砸到知乎头上。

知乎想做IP富矿

短剧红透了半边天,知乎自然想分一杯羹。

知乎早在今年5月正式推出“盐言故事”app时,高级张荣乐副总裁曾宣布,知乎与优酷、爱奇艺等平台合作了近100个短篇故事,包括抖音和快手上流行的短剧。

根据前员工韩乐(化名)的记忆,在智虎的会员业务下,有一个由四到五人组成的团队,专门负责处理短篇故事的版权问题。负责人拥有丰富的影视资源、视频平台、影视公司和一些公司资深创作者都有联系。

在他离开的2022年之前,该团队每年的表现是400万或500万元,可以卖出10~15部。韩乐告诉雪豹金融俱乐部:“更贵的卖80万或120万,更便宜的卖10万。”。

知乎没有评论上述数据。但雪豹金融回应说:“(平台)看到许多用户希望将短篇故事改编成短剧或微短剧,我们也在筛选更适合改编精品短剧的作品,以促进故事知识产权的发展。”

像许多头部在线文本平台一样,拥有大量短篇故事的知乎想给自己贴上“知识产权富矿”的标签。然而,在以长剧和电影为主流的传统电影和电视行业,知乎的知识产权业务并没有蓬勃发展。

一位知识产权版权经纪人看到“知乎成为知识产权富矿”的讨论后感到惊讶。“知乎三四年前一直在做影视,但从来没有取得过什么成就。”编剧陶一鸣(化名)也持同样的观点。她从业以来接触过的知识产权中,没有一个来自知乎。

虽然张荣乐声称有100部作品出售电影和电视版权,但到目前为止,只有优酷独立播出的电视剧《为了有一股淡淡的香味》和少数尚未播出的电视剧《攻击互联网人》成功上映。此前最常提到的案例“长安12小时”只是受到作者马伯庸在知乎问答中的启发,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知乎短篇IP。

与其它IP源相比,知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仍然非常有限。

即使在2022年,经历了影视寒冬,降低了成本,提高了效率,尾部作者的IP价格也在30万到200万元之间。成功改编项目的中腰作者一般在500万左右,而头部作者的IP价格是1000万。相比之下,知乎IP的价格还没有达到顶级水平。

知乎能抓住短剧赛道爆发的新机遇吗?

短剧制片人陈佳告诉雪豹金融俱乐部,知乎IP改编短剧的优势是体积和类型适应,但缺点也很明显。例如,内容往往是同质化和常规的,电影制片人可能会发现,在实际的改编中只能使用设置。此时,电影制片人不能购买IP,因为与长剧和电影不同,短剧并不关心IP的光环支持。

短剧的IP版权价格大多在3万~5万元之间。有时候知乎制片人的头衔只是资源置换。“拍完电影,用站里的推广资源换个名字”。这样,知乎的收入就不够了。

但陈佳强调,IP平台影视化的目的通常是扩大影响力,吸引更多的创作者入驻,从而带来更多的用户。这两者正是知乎所需要的。

短篇故事,初长成

短篇故事无意插柳式的野蛮成长,源于知乎对商业化成功的渴望。

2016年,被称为“知识支付第一年”,知乎乘势而上,推出了一系列支付内容,包括值乎和知乎Live、电子书、付费课程等,也从出版业和长音频行业招聘了一批人才。

韩乐在这个阶段作为制作人加入了知乎。他告诉雪豹金融俱乐部,知乎采用了一段时间的单一产品销售系统,即不同内容的定价,但内部很快发现这将导致收入不稳定,“因为内容质量不同,有些卖得好,有些卖不出去”。

2019年,知乎推出了盐选会员,跑出了很多付费内容。第一爆款是职业故事《真实案例手记:律师的黑暗记事本》。据项目制作人在脉脉上透露,当年只有这个故事给知乎带来了10万付费新用户。

这让知乎看到了短故事的掘金潜力。

韩乐回忆说,2021年前,盐选业务下有67个工作室,每个工作室3~5人,模式和氛围有点像编辑部。不同的是,这些工作室不按内容类型或轨道划分,“只要你能为公司赚钱,你就可以做任何类型的内容,并处于野蛮增长的状态”。

短故事业务推动了知乎付费会员业务的快速增长。根据财务报告数据,自2022年上半年以来,后者已成为知乎收入贡献的比例最大到今年Q3,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46%。同期,知乎付费订阅用户1480万,同比增长35.9%。

在此期间,盐选故事的贡献有多大?知乎高级张荣乐副总裁的回答是,在商业上很难区分,但越来越多的成员可以观察到,过去三四年的增长速度非常快。

如今,在知乎付费阅读内容库中,盐言故事已经达到10万篇。知乎开始不遗余力地推动短故事业务向更赚钱的方向发展。

早期的短篇故事主要集中在法医、律师、狱警等专业故事上,强调真实感。之后,以“酷”或“虐待”为标签的浪漫网络文章开始占据主流,典型的代表是“宫柳墙”、“停晚”、“洗铅华”,被称为“知乎三绝”。

韩乐告诉雪豹财经社,这种网络文章的销售和创新效果优于专业故事。知乎的制作人会主动策划更赚钱的话题,找作者合作制作内容。

2019年以后,知乎制作人的KPI从作品和签约作者的数量转变为销售。“互联网公司早期追求估值和规模,但后来的衡量标准变成了盈利能力。当时公司已经有了上市计划,变得焦虑不安。”

知乎回应说:“制作人团队的评估一直以内容质量为基础。第一制作人只对好的内容负责。”

一位2021年在知乎工作了4个月的制作人提到,他经历了一次组织结构调整——工作室被重新分成小组,对接对象从作者变成了组织,也就是市场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在线文本平台。他们收到投稿后,统一交给知乎进行筛选。与与与作者一个接一个的沟通相比,知乎可以在站内分批填写内容,满足用户的需求。

重担压向短故事?

知乎“爽文”五年狂欢,导致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局。

一方面是无意中开发出来的金矿,承载着知乎更大的野心;另一方面是故事会式的“编织”,让社区定位模糊尴尬。

2022年8月10日,在知乎创业12周年之际,创始人周元在一封公开信中描述了知乎的目标:不仅要成为朋友心中值得信赖的社区,还要成为公众认可的赚钱公司。

一位用户在这个问答下留言:“能不能不再给高贵的盐选用户狂轰滥炸地推低劣网文?”

张荣乐承认,短篇故事业务还远未发展到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。知乎官员还强调,“从整体市场来看,短篇故事的规模和市场商业价值远未达到天花板。”

但知乎迫切需要向外界证明自己。作为中国人最大问答在线社区,知乎连续多年亏损,市值从上市时的47.51亿美元缩水至6.27亿美元(截至11月24日收盘数据)。与上季度的1.09亿相比,今年第三季度报告公布的月活用户数为1.1亿,在突破1亿的关口增长缓慢。

为了赚钱和创新,知乎只能继续开放领土,扩大领土。在过去的几年里,从视频、电子商务到直播,知乎一再追逐风口,但往往很快就停止了。

短篇故事又成了新的希望。

盐言故事app和知乎app的会员系统是开放的。在推出独立app之前,盐言故事已经在知乎会员系统中成长了2~三年积累了相当大的用户基础和影响力。

在商业上,知乎也希望它能成为付费阅读业务的新增长点。许多用户,尤其是一线和二线年轻女性,在成为知乎付费会员后,会严重消费故事内容。

周元在Q2财务报告电话会议上自信地表示,这些内容正在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,“盐故事”也意味着获取新用户的渠道。

知乎向雪豹金融公司透露,许多非知乎社区用户将被故事内容吸引到社区。”我们顺应这一趋势,推出了盐故事品牌和应用程序,为重型故事用户提供更沉浸式的消费场景和更好的产品体验。”

韩乐的观察是,知乎之所以把盐言故事设为独立的品牌和产品,也是为了保护知乎的主站调性和产品形象。盐言故事App的大部分代码来自2021年短暂上架的免费阅读App“鸭”。

知乎回应说,来鸭是一种实验产品,旨在“培养团队孵化和创建纯数字阅读产品的能力和经验”。它的试错、积累和经验为盐故事的推出奠定了基础。盐故事是一种战略产品,尚未建立一个独立的运营团队。

然而,与晋江和文本阅读相比,知乎短篇故事仍然缺乏持续输出的头部作者和更受欢迎的知识产权。多年来,宣传案例仍然是“知乎的三大独特之处”。打开三位作者的主页,只有《停下来》的作者织尔仍然很活跃。

根据第三方移动数据分析平台“点数据”,10月和11月盐言故事app的日常生活(DAU)与主站会员规模相比,浮动在20万左右只是一个零头。

乘风口卖IP似乎很难让短篇故事成长为能保护知乎的参天大树。


/template/Home/Zkeys/PC/Static